2020《中國建筑教育》?“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評選揭曉
獲獎名單: 2020《中國建筑教育》?“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評選揭

賽事概況
2020《中國建筑教育》?“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是在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指導下,由中國建筑出版傳媒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發起,聯合北京清潤國際建筑設計研究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由《中國建筑教育》編輯部、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共同承辦,旨在促進全國各建筑院系學術思想交流,提高在校學生各階段學術研究水平和論文寫作能力。2020《中國建筑教育》?“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孫澄教授出題,題目為《萬物互聯時代的城市與建筑思考》。
收稿情況
自2020年5月11日發布競賽通知始,至2020年8月1日截止收稿止,本屆賽事在新冠肺炎逆勢中,共收到中國大陸76所、境外2所共78所院校的有效投稿394篇,其中本科組180篇,碩博組214篇。
評審概況
收稿截止后,隨即展開了競賽論文的評審工作。評審工作在評委會主任王建國、仲德崑、朱文一教授的指導下,由建工社歐陽東副社長主持,分為初審、復審、終審三個階段依序展開,全過程為匿名盲審。在三個階段為期48天的評審過程中,建筑“老八?!痹洪L及其他評委老師對審稿工作高要求、對程序公正嚴要求,保證了評審工作的高效組織、有序推進。
初審階段,在《中國建筑教育》執行主編李東的主持下,由編輯楊桂龍等對參賽選手進行資格審查,對參賽論文內容及形式的合理性進行檢查。
復、終審評委主要由中國大陸地區建筑“老八?!痹洪L以及主辦方負責人等13位專家、教授組成,本屆輪值評委包括:馬樹新、孔宇航、盧峰、仲德崑、朱文一、莊惟敏、劉克成、孫澄、李東、李振宇、張彤、歐陽東、彭長歆(以姓氏筆畫為序)。
復審階段,以各評委打分的平均分排序決出論文名次,根據平均分的高低決定入圍名單,本科組、碩博組各有30篇(合計60篇)文章入圍,入圍論文經過查重和審核進入終審。
終審階段,對60篇論文進行復核、評分,并最終根據終審平均分決出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共評出一、二、三等獎18名,本科組、碩博組各9名,其余為優秀獎。
本科組、碩博組一等獎分別來自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和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院。優秀組織獎獲獎院校有8所: 合肥工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鄭州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安徽建筑大學。
本科組獲獎名單
獎項 | 論文題目 | 學生姓名 | 所在院校 | 指導老師 |
一等獎 | 關聯形狀文法與用戶參與的鄉村住宅數字設計研究——以山東濯村為例 | 徐佩瑤、劉同琛 |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 王江 |
二等獎 | “學—居”互聯模式下的高校既有學生宿舍更新研究——以某高校老校區學生宿舍為例 | 祝逸琳、金小樂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胡子楠 |
二等獎 | 感官互聯:物聯網時代下的盲人友好空間探討 | 齊超杰 |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徐躍家 |
二等獎 | 萬物通靈:賽博格植物城市的互聯探討 | 牛怡霖 |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徐躍家 |
三等獎 | 房·車·城——移動空間重塑互聯城市 | 馮昊 |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徐躍家 |
三等獎 | 城市張力:極公與極私空間關系變遷之遠窺 | 張漢楓、王洲 | 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筑學院 | 王昕 |
三等獎 | 無處不在的未來校園——萬物互聯時代下,大學虛擬校園與實體校園的共存 | 王帆 |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 孫彤宇 |
三等獎 | “云”上理想“家”——萬物互聯時代下“家”的N種可能性 | 褚子婧、高攀玉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曾巧巧 |
三等獎 | 萬物皆建筑?——萬物互聯時代建筑學和建筑批評的新觀法 | 孫志健 |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 韓曉峰 |
優秀獎 | 爆款城市——自媒體時代下城市認知方式和設計方法初探 | 張誠、馮梅瑾 | 河南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張華 |
優秀獎 | 多維互聯理念下新工科教學空間研究——以某高校廠房改造的學習工坊為例 | 劉宇鑫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胡子楠 |
優秀獎 | “虛”“實”二重奏 ——虛擬空間介入下社區居民空間行為特征分析及優化策略 | 郭爍 | 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 | 夏正偉 |
優秀獎 | 開環大學的“虛”“實”結合:5G時代下大學教育空間的模式演變 | 王梅竹、羅懿鷺 |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李珺杰 |
優秀獎 | 基于互聯時代實體空間衰落及功能復合的思考——“弱功能·強氛圍”建筑模式的探索 | 曹婧男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胡英杰 |
優秀獎 | 萬物互聯時代的后聲覺空間——基于媒介思想的空間形態演變 | 陳珂臻 | 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 | 王新 |
優秀獎 | 重啟日?!坝^社會理論視角下的當代網紅展覽批判與社交媒體建筑思考 | 張曼佳 |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肖靖、張軼偉 |
優秀獎 | 個體活動行為規律的大數據研究與建筑功能路徑布置和優化 | 許鵬健、楊澤龍 |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呂帥、郭馨 |
優秀獎 | 吾鄉何以紅?——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紅村的生成機制與價值意蘊研究 | 何遠艷、石玉 |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潘斌 |
優秀獎 | 建筑師主導下的結構性能化設計實踐隱含問題研究 | 張旭 |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姚佳偉 |
優秀獎 | 基于韌性理念的校園公共建筑空間模式的互聯互避關系研究——以某高校學習中心設計為例 | 常迎新、楊碩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胡子楠 |
優秀獎 | 青集則紅,菜場何從——網紅菜市場現狀與運營模式研究 | 霍俊偉、林娟玲 |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白艷、王琳 |
優秀獎 | 設計對象與營造邏輯:建筑設計模式的批判性研究 | 李陽、洪于雁 |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倫敦大學學院 | 楊麗 |
優秀獎 | 一種動態的信息接收模式——由中國園林引申的未來教育空間改造 | 郭元蓉 |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 傅祎 |
優秀獎 | 從景觀生產到即身關切——試論網紅時代的建筑因應之道 | 張昊洋 |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周藝南 |
優秀獎 | 萬物互聯時代下的城市體檢之社區配套設施服務及均衡性分析——以冀中南地區主要城市為例 | 任子賢、王子祥 |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王振報、王嘯 |
優秀獎 | 初探互聯時代下大學校園教學空間的可變性 | 付軒 |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 趙鈞 |
優秀獎 | 形式追隨互聯——以興趣互聯為線索的某高校圖文學習中心設計研究 | 閆露嘉、陳炤捷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胡子楠 |
優秀獎 | 時代進步下城市在擴張和更新中的建筑類型走向——消除替代還是多樣保留 | 洪宇涵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連菲 |
優秀獎 | 疫情背景下對城市韌性的影響因素的思考——以武漢市居民為調研對象 | 張沁、於堯宇 | 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 彭然、徐偉 |
優秀獎 | N+1的可能性——未來社區共享空間設計模式研究 | 范旻昕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李有芳 |
碩博組獲獎名單
獎項 | 論文題目 | 學生姓名 | 所在院校 | 指導老師 |
一等獎 | “韌性”視角下健康社區細胞單元的評價與優化——基于后疫情時代的“?!迸c“急”規劃策略 | 趙茜雅 | 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院 | 曾穗平 |
二等獎 | 數據與城市:基于深度學習圖像語意分割技術構建智慧城市 | 王磊 | 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院 | 李鵬波、吳軍 |
二等獎 | “無人之境”——“萬物互聯”時代的無人空間 | 于遨坤 |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徐躍家 |
二等獎 | 網絡理論視角下萬物互聯的城市機遇與挑戰 | 張恩嘉、侯靜軒 |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龍瀛 |
三等獎 | 依“數”而生:信息時代城市的孿生化發展與秩序重構 | 王天奇 |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富志強 |
三等獎 | 物聯?域聯——移動支付行為在空間中的分布規律 | 楊兆靜 |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盛強 |
三等獎 | “退化即回歸”——城市街道的未來時代 | 李天依 |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 魏皓嚴 |
三等獎 | 新媒體時代對建筑“認知界面”的轉化淺析 | 沈令逸、邵婧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吳璟、高裕江 |
三等獎 | 物聯網時代的城市時空形式認知 | 張欣雁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翟輝 |
優秀獎 | 萬物互聯驅動下的韌性城市研究進展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 | 解文龍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孫澄 |
優秀獎 | 互聯時代中的智能化研究工具:基于傳感器網絡的環境行為數據智能追蹤系統 | 鄧慧姝 |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張利 |
優秀獎 | 賽博自由,虛實共生——建筑類設計課線上教學的思與辯 | 閆演、楊勝乾 |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齊奕、曲菲 |
優秀獎 | 萬物互聯時代對居住空間設計影響探究——以武漢長租公寓為例 | 李志信、崔子豪 |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徐燊 |
優秀獎 | 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大理州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初探 | 蔣雪峰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楊大禹 |
優秀獎 | 擺脫永恒,萬物互聯時代下臨時性建筑浪潮 | 李瑋剛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楊大禹 |
優秀獎 | 萬物互聯視角下對天津市商業空間變化規律的思考 | 龐天宇 |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盛強 |
優秀獎 | 小居大家——萬物互聯時代的微型居住模式探索 | 劉天宇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舒平 |
優秀獎 | “萬物互聯”下的城市微空間——基于低強度接觸的復合功能視角 | 范昌超 |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 黃凌江 |
優秀獎 | 防疫安全距離下的社區服務空間模擬與優化策略——以天津市快遞取件點為例 | 溫雯 |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胡一可 |
優秀獎 | 基于城市大數據的交通噪聲空間分布和影響要素研究 | 趙志強、李孟怡 |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路曉東 |
優秀獎 | 基于多源數據的濟南老城區夜間街道空間活力測度研究 | 黃旭 |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 劉建軍 |
優秀獎 | 有形城市、無形邊界——對城市規模的解構和城市邊界的重識 | 陳桔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翟輝 |
優秀獎 | 智慧城市建設架構及相關技術對COVID-19傳播風險的影響 | 張礫琦 |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 劉衛兵 |
優秀獎 | 基于開放建筑體系的互聯網租賃型住宅模式探索 | 司麗超 |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 高宇波 |
優秀獎 | 宅與“宅”——隔離語境下住宅空間與其精神性的思考 | 寧濤 |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 程啟明 |
優秀獎 | 建筑的離散化生成:數字化+萬物互聯 | 嚴一凱 |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宋德萱 |
優秀獎 | 初步探究疫情期間的住宅室內光環境對“低潮期”情緒調節作用 | 熊鑫博 |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 張九紅 |
優秀獎 | 記憶錨固:基于空間多準則分析法(SMCA)的遺產空間感知節點選址研究——以楊樹浦電廠工業遺產片區為例 | 崔燕宇 |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朱曉明、鈕心毅 |
優秀獎 | 無人駕駛時代的城市公共空間營造策略研究 | 葉陽 |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 | 裘鴻菲 |
優秀獎 | 基于網紅建筑現象論互聯時代的建筑學破圈之路 | 李卓 |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 |
優秀組織獎獲獎院校名單
獎項 | 院校名稱 |
優秀組織獎 |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優秀組織獎 |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優秀組織獎 |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
優秀組織獎 |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優秀組織獎 | 鄭州大學建筑學院 |
優秀組織獎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優秀組織獎 |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 |
優秀組織獎 |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
賽情簡析
(1)總收稿量、參賽院校數量較往年有大幅增加。有7所院校投稿量超過15篇(含),分別為:合肥工業大學(24篇)、昆明理工大學(24篇)、西南交通大學(23篇)、北京交通大學(19篇)、鄭州大學(19篇)、河北工業大學(17篇)、上海交通大學(15篇)。
(2)各地建筑院校有組織地參賽,獲得可喜的成績。天津城建大學,獲得碩博組的一、二名。北京建筑大學在本科組成績表現突出。其他有組織參賽成績比較突出的院校有河北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3)本屆競賽還顯示了理論創新力量的萌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內建筑理論研究的活躍與勃興之態。雖然每屆競賽都不乏理論創新型論文,但在本屆賽事中,創新型論文無疑在賽程中走得更遠。一些新詞匯、新視域的集體涌現,是當前國內理論探索的縮影,必將有助于推進本土新理論的產出。
成果導向
2020《中國建筑教育》?“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賽后,本科組、碩博組一等獎論文將發表于《中國建筑教育》雜志,同時本科組、碩博組一、二、三等獎論文將兩年一輯結集出版。
已出版有《建筑的歷史語境與綠色未來——2014、2015“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獲獎論文點評》《設計的智慧:建筑和歷史的對話——2016-2017 “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獲獎論文點評》 。
圖書推薦
建筑的歷史語境與綠色未來——2014、2015“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獲獎論文點評
|訂購方法|:建工社中國建筑書店直接購買也可在當當網購買。
(掃描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設計的智慧:建筑和歷史的對話——2016-2017“清潤獎”大學生論文競賽獲獎論文點評
|訂購方法|:建工社中國建筑書店直接購買也可在當當網購買。
(掃描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